破解產品失敗之謎 [復制鏈接]

二維碼

挺:0 | 貶:0 | 收藏: 0 | 閱讀數:3883 | 回復數:2

發(fā)表于: 2013-4-9 09:57:47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1#
跳轉到指定樓層
  優(yōu)秀的企業(yè)都是與眾不同的,正因為各有各的不同,所以很難復制;平庸的企業(yè),都是相似的,所以很容易復制。偉大的公司、偉大的品牌,歸根到底都要有偉大的產品。偉大的產品可以造就偉大的公司,但偉大的公司不一定能造就偉大的產品。渠道可以至上,營銷可以至上,終端也可以至上,但是在下面支撐它們的,依然是產品!

  農藥行業(yè)每年都會有上千個新產品推上市場,也會有至少70%的產品退出市場。無論是規(guī)模過億的大企業(yè)還是白手起家的小作坊,新產品上市永遠都是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必經之路。

  新產品孕育著希望和未來,但新產品一旦失敗,代價卻是極其慘重的。據統(tǒng)計:農藥行業(yè)新產品上市成功率不足10%(按利潤平衡點計算,包括設備折舊分攤、固定成本、登記費用等成本在內),新產品生命周期約為18個月,新產品上市失敗帶來的原材料呆滯、包材浪費、產品積壓、退貨、推廣費用消耗等一系列問題,平均一次新產品上市損失達5萬元左右。那么農化產品失敗之謎究竟在哪里呢?

  過高估計證件前途

  產品失敗最大的因素是對證件前途認識不足。目前國內大多數廠家在三證登記方面,缺乏科學的評估機制,加之國內三證登記需要二到三年的時間,導致大多數企業(yè)登記了一些不能做大的三證。而產品策劃人員為了避免所謂的三證資料浪費、閑置,盲目的開發(fā)和上市了一些認為能做大,實際做不大的產品,從而導致產品的失敗。

  筆者從農藥電子手冊的數據中查到,截止2010年5月,在中國臨時登記證有29872個(含原藥和已過期三證),正式登記證22932個(含原藥和已過期三證)。然而在5萬多個登記三證中,有一定影響力的產品屈指可數,大量的三證都是無效登記。那么,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?筆者認為我國三證登記存在以下的誤區(qū):

  盲目跟風現象非常嚴重。筆者在2001年操作啶蟲脒時,當時國內僅7個登記證,2002年達到14個登記證,2003年達到100多個(含復配登記),到2010年含有啶蟲脒成分的登記達1010個。這1010個三證到底做了多少個產品呢?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。

  炒作心態(tài)嚴重。一些企業(yè)在登記三證時,只是看哪個原藥做的人少,卻并不考慮產品競爭的長期性和性價比。

  追新求異心態(tài)嚴重。有一些企業(yè)在三證登記時,考慮的不是產品的競爭優(yōu)勢,而是考慮化學成分越獨特越好,認為這樣能避開競爭的紅海,更容易“忽悠”客戶。如近兩年拜耳公司的螺螨酯銷售很好,而螺螨酯成分受專利保護,國內廠家無法登記,很多廠家紛紛登記唑螨酯,并“忽悠”客戶說唑螨酯比螺螨酯好。規(guī)模較小企業(yè)登記時一定要考慮清楚,是不是這個成分真的有發(fā)展前景。

  缺乏對原藥競爭的研究。一個原藥有沒有發(fā)展前途,也是靠性價比。如功夫菊酯在2000年前銷量一直很低迷,主要原因是功夫菊酯與高氯菊酯的原藥價格相差過大,功夫菊酯性價比不好,競爭力不強。2001年以后,功夫菊酯隨著原藥廠家間的競爭,原藥價格一路下滑,功夫菊酯的性價比日趨增強。所以,在2003年以后,功夫菊酯的制劑市場容量大大擴張。

  過高估計配方前途

  復配制劑一直是我國引以自豪的創(chuàng)新,然而大量的事實擺在眼前,復配制劑在我國成功的產品太少,有影響力的配方更是鳳毛麟角。為什么復配制劑成功產品較少呢?

  這是多數公司都犯的毛病,單劑相對價格透明,利潤相對較薄,很多公司想通過復配來模糊價格,提高產品利潤,而不注重單劑的研究。

  復配制劑需要嚴謹的配比,配方的合理性、科學性直接影響產品的藥效和市場競爭力。由于大多數公司生測隊伍不健全,生測數據匱乏,大部分配方都來自同行或自行配比,缺少一定的實驗數據支撐和實用技術的了解。配方的合理性、科學性、精確性都難免要出現偏差。

  大多數公司缺少實用技術的指導。如32%阿維毒死蜱300毫升,出廠價10元,可能業(yè)務人員、經銷商、零售商因為利潤需要,按利潤來定使用劑量,而不是按實際用量來定價格。經銷商想我一瓶賺5元吧,批發(fā)15元/瓶,然后推薦零售商銷售25元/瓶,讓零售商向農戶推薦50-60毫升/畝,一瓶打5-6畝地,農戶用藥成本4-5元/畝,看起來渠道利潤很合理,農戶用藥成本也比較低。而實際上32%阿維100毫升/畝才有效果,由于推薦用藥量不夠,從而導致產品市場反應效果不好,這樣由渠道利潤推用藥量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
  配方畫蛇添足現象嚴重。很多公司為了避開與同類產品的競爭,做了貌似獨特的配方。如40%炔螨特單劑,一些公司為了增強所謂的速效性,就在炔螨特中加上阿維菌素(隱性成分),從而導致自己的40%炔螨特相比其他廠家價格高了很多。而由于標簽正規(guī)后,又無法在標簽上得到體現,加之輔助推廣力度不大,導經銷商、零售商、農戶不認同,從而導致產品失敗。

  競品信息調查了解不全面,分析不到位,很多公司看到其他公司某一產品銷售不錯,立即進行跟進。競品到底怎么樣其實只有競品公司的老總自己知道,在什么地方銷?怎么使用?我們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僅了解到表象的信息,從而導致復配產品難以成功。

  過高估計銷售能力

  不同的公司銷售能力是有著巨大差別的。同樣的產品,不同的公司推廣和銷售,其結果會截然不同。如深圳某集團公司,其幾乎掌握了全國縣、市所有的優(yōu)秀渠道(一般為在當地排名前3位的客戶),其分銷能力就遠遠大于國內的其他企業(yè)。相同配方、相同價位的產品,該公司可以第一批鋪貨就能達萬件以上,而國內其他的企業(yè)可能過千件都困難,這就是渠道壁壘。

  國內大部分公司影響力較小,渠道也不是太健全。同一個配方,可能甲公司銷售量很大,而乙公司去做時,由于客戶缺少堅定的信心,不少客戶都抱著試一試的態(tài)度。業(yè)務人員均為單兵作戰(zhàn),沒有一定的推廣支持,說服、影響客戶的能力較小。所以,經常會出現好產品銷不好的現象。

  此外,國內外一些大的公司有著健全的推廣體系,龐大的專業(yè)化推廣隊伍。而國內大部分廠家推廣人員較少,推廣手段單一,僅僅依靠條幅、海報、單頁來宣傳。產品好不好,企業(yè)說了不算。

  多產品多規(guī)格之害

  新產品是公司生存和發(fā)展不可或缺的元素,發(fā)展產品 的目的是獲得市場 ,建立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基礎。企業(yè)產品決策人認為我們多出一個新產品,就又多了一個賺錢的好機會,可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,我們卻發(fā)現,因產品過多而分散了我們的精力,結果導致產品失敗。

 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,如32%阿維毒死蜱乳油銷售比較好,我們再多套上幾個商品名,多出幾個產品或幾個品規(guī)。這樣我們可以多投放幾個客戶,多拓展幾個銷售區(qū)域。其實,這種想法是錯誤的,其結果也很有可能失敗。

  過多的同質化產品,分散了銷售人員的注意力和精力。筆者作為南方略顧問專家做過專門的研究和分析,一個銷售人員最佳管理客戶的數量是8-12個,管理的產品(指品規(guī))是20-30個。

  同一配方不同的名字,看似可多增加了客戶,多幾個銷售區(qū)域,其實對整體產品的銷量并沒有太大的幫助。眾所周知,一個產品要想銷售有所突破,首先要有合適的性價比,其次是一定銷售渠道。由于我們多了幾個包裝、幾個名字,單一產品銷售渠道數量不夠,制約了產品的銷量突破。另外,由于銷售區(qū)域相對封閉,缺少競爭,產品無法經受竄貨考驗,導致渠道利潤相對過高,產品競爭力不強,甚至給了競爭對手可乘之機。

  不同的品規(guī)針對銷售區(qū)域不同,嚴格意義上一個品規(guī)就是一個產品。如32%阿維毒死蜱乳油300毫升規(guī)格適合水稻區(qū)域,200毫升規(guī)格適合蔬菜區(qū)域,1000毫升規(guī)格適合果樹區(qū)域。銷售群體變了、競爭環(huán)境變了,競爭力可能衰弱了。

  任何一個產品和品規(guī)的開發(fā),不是紙上談兵,而是在有一定的市場前景的前提下開發(fā)的,問題的關鍵是--是否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盈利機會。如果所開發(fā)的產品或品規(guī)市場前景都較好,而且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產品投入市場以后能維持長的時間段,這樣在開發(fā)該產品或品規(guī)時才不致于造成資金和時間的浪費。

  價格制定策略失誤

  價格不是問題,很多策劃人都會說這樣的話。對此問題筆者不反對,但是我們不應回避市場競爭的實質。由于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低,其自主選擇產品的權利被經銷商或零售商剝奪了!大多數老百姓購買農藥都是盲目從眾、相信廣告或零售商的推薦。所以,所謂的價值(性)和價格(價)的比較,只是一個概念,并不能完全適應農藥市場。

  由于農藥生產廠家眾多,產品極為豐富,市場已完全飽和。而老百姓的自主購買權在零售商和經銷商手中。這樣我們就不難解釋,有的價格很低(利潤低)的產品為什么不能上量,而有的價格高(利潤高)的產品反而好銷的原因了。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利價比。如某公司2%阿維菌素乳油2.7萬/噸,然而銷售得并不是太好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:

  1.品牌影響力較小,并沒有市場定價權,盡管價格便宜,但渠道利潤并不豐厚。

  2.為了沖量來降低成本,投放的客戶較多,經銷商、零售商不敢加價太高。

  3.公司規(guī)模較小,合作渠道基本上是市場二、三線客戶,這些客戶群體由于下游零售商較少、銷售量小、對利潤要求高,產品鋪貨面太小。

  4.相對產品線單一,合作客戶不會為了其單一產品而放棄與重點廠家的合作。其實企業(yè)的競爭并不是只在于價格,要不然很多企業(yè)早就倒下了。

  通過以上分析,我們了解到了定價的實質問題,發(fā)現很多企業(yè)定價策略的失誤所在。價格并不是越低越好,定價時,我們要從戰(zhàn)術層面綜合對客戶群體、第一目標競爭對手、渠道利潤分配、產品線組合、農戶用藥成本、產品實際用藥量、公司市場影響力等作出全面的分析,找出公司產品的價值所在,以及公司顧客選購的原因所在,進而制定市場營銷策略。但同時切記,營銷雖然是促進銷售的有效手段,但產品(廣義)才是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根本所在。

  從戰(zhàn)略層面來說,很多企業(yè)還不具備強大研發(fā)基礎,難以有產品以特有的性能贏得市場。只有狠抓內部管理,降低產品成本是關鍵所在。通常說來,如果一個企業(yè)能發(fā)揮規(guī)模經濟效益,其綜合成本自然就低,這種企業(yè)就有資格參與主流市場的競爭,并且通過不斷擴大規(guī)模來降低成本,尤其是采購成本,使進入壁壘越來越高,從而阻止新對手進入。

  沒有實力(規(guī)模經濟效益),不具備成本優(yōu)勢的企業(yè),一般不要主動采用價格戰(zhàn)術爭奪主流市場。應當在非主流的市場下功夫,即集中精力做“優(yōu)、特、專”的產品,通過差異化來求生存。專注于次主流市場的企業(yè)要把功夫放在最終用戶那里,即真正解決老百姓根本問題,而不是忽悠老百姓。

  此外,企業(yè)在做價格策略時,應做好原藥價格趨勢分析,做好原藥低價位儲備工作。在瞄準競爭對手時,一定要針對市場第一、第二競品,不要去關注一些第三、第四競品。

  農化產品失敗的原因還有物流速度、生產能力、企業(yè)內部流程設計、質量控制因素等綜合原因,但這些都是可控的非主流原因。企業(yè)只有把產品決策做對,那么離產品成功就不遠了。
《農資與市場》——中國農資營銷第一傳媒
來自中國農資聯盟APP發(fā)表于: 2013-4-9 19:09:51 | 只看該作者
分析的很透徹
發(fā)表于: 2013-4-9 19:19:14 | 只看該作者
很不錯,學習了!

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 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