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查稱蔬菜種植農藥使用隨意 檢測難全面 [復制鏈接]

二維碼

挺:0 | 貶:0 | 收藏: 0 | 閱讀數:4365 | 回復數:0

發(fā)表于: 2013-1-22 15:07:53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1#
跳轉到指定樓層
  
  法治周末記者 孫政華
  一顆蕓豆,在經歷了從產地水土檢測到加工包裝,從大小尺寸篩選到農殘化肥的全程檢測之后,才能最終登上外貿貨輪,出口海外。
  同樣是一顆蕓豆,當它成為國內內銷蔬菜的時候,道路就遠沒有它的兄弟那樣“曲折”,有的甚至沒有經過任何檢測便已上市銷售。
  不僅僅是蔬菜,對同樣一個蘋果的質量檢測亦內外有別,那些漂洋過海的蘋果際遇更復雜和嚴格。
  近日有消息曝出,一次性飯盒、廢電池、藥物、藥瓶等有害垃圾,竟充斥在廣州番禺區(qū)金山大道兩側蔬菜的肥料中!袄省敝亟饘贆z測成了漏網之魚。
  這些故事屢見報端,蔬菜質量檢測令公眾擔心。那么,各地蔬菜檢測究竟有無統(tǒng)一標準,出口、內銷蔬菜檢測是否“內外有別”?
  農藥使用隨意
  記者在北京順義某菜地采訪,菜農的說法讓人惶恐。對適用農藥的標準、種類、劑量,受訪的菜農們并不在乎,他們關心更多的是蔬菜的產量。
  一些菜農直言,“菜葉上看不到蟲子”“不耽誤賣”就行,至于農藥的毒性高低不大去關心,農藥品種也是“村頭小店賣什么農藥就打什么”,打多少藥也全憑“估計”,沒有準確標準用量。
  事實上,一些菜農對農藥使用標準并沒有很明確的概念。菜農李大爺告訴法治周末記者,不用農藥,蔬菜就會減產一半左右。夏天是最容易長蟲子的季節(jié),黃瓜、茄子、豇豆、辣椒都是必須打農藥的。國家一直提倡使用低毒、低殘留農藥,但買來的究竟是不是高毒性的農藥,菜農們也不太清楚。而且每種蔬菜、每個季節(jié)使用的農藥都不一樣。一般反季節(jié)蔬菜都是在大棚里種植。大棚的溫度和濕度都很高,很不利于農藥的降解,容易使農藥殘留在蔬菜上。一般反季節(jié)蔬菜瓜果病蟲害嚴重,使用農藥量大。另外,草莓生長季節(jié)短、經濟效益快,用藥量也很大;豆角是最難長的,蟲害病害多,不使用農藥幾乎很難有收獲,所以這類蔬菜瓜果的農藥使用量也比較大。
  如此使用農藥,質量檢測顯得更為關鍵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(yè)集團商品交易所中原運營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,蔬菜質量檢測主要檢測的內容是農藥殘留,這也是市場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、公眾最關心、反映出問題最多的一塊。就單個的地區(qū)運營中心而言,它們是沒有檢測能力的,收購上來的蔬菜是由山東壽光蔬菜產業(yè)集團統(tǒng)一集中檢測之后配發(fā)到各個交易中心進入交易環(huán)節(jié)的。
 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,在目前的認證體系中,蔬菜的級別呈現出金字塔形態(tài)。
  最底層的是普通蔬菜,也就是菜市場里最常見的蔬菜,什么認證都沒有。
  上面一層的是無公害蔬菜,需要經過本國、本省或者本市的有關認證,在種植條件上有一定要求,比如農藥的殘留量、重金屬和亞硝酸鹽等含量要控制在國家規(guī)定范圍內。
  再上面一層是綠色蔬菜,這個概念由日本提出,農藥的殘留量、重金屬和亞硝酸鹽等含量比無公害蔬菜更低一些,并且規(guī)定在上市前一周內不可施加農藥和化肥,也需經過國內相關機構認證。
  最高級別的是有機蔬菜,概念由歐洲提出,生產過程中要求完全不使用農藥、化肥、生長調節(jié)劑等化學物質,不使用轉基因工程技術,必須經過國際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,并在國內設有委托機構進行監(jiān)督和審查。
  檢測無法全覆蓋
  目前人們對蔬菜安全關心最多的為農藥殘留問題。業(yè)內專家告訴法治周末記者,我國的農殘檢測主要有3種方法,一是農殘速測法即酶抑制法;二是酶聯免疫法,應用并不廣泛;三是色譜檢測法。
  只有有機磷(水胺硫磷、氧化樂果屬此類)或氨基甲酸酯類(克百威屬此類)農藥殘留量達到1毫克/千克左右,速測法才能查出。
  蔬菜農殘檢測一般操作是先用速測儀檢測,若發(fā)現農藥超標,再用色譜檢測法檢出具體種類和殘留量。農殘速測法只針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,像早些年大量使用的六六六、DDT等高殘留有機氯農藥,及當前大量使用的擬除蟲菊酯類農藥,都不在蔬菜例行農殘檢測范圍。
  色譜檢測設備一般需四五十萬元至上百萬元,檢測一個樣品成本在2000元左右,而且技術要求高,樣本提取和凈化步驟等前處理比較費時。市場上,一臺速測儀加配套設備不到1萬元,從取樣到檢測只需30分鐘左右,成本在2元左右,技術水平要求也不高,因此在政府相關部門、生產基地、農貿市場、超市等領域廣泛使用;谵r戶分散種植現狀,目前我國例行檢測不可能采用農殘定量檢測。
  北京市朝陽區(qū)植物保護檢疫站一位檢測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,每個工作日,他們都要通過農藥殘留速測儀,對朝陽區(qū)比較大的蔬菜生產基地、農貿市場的食用蔬菜瓜果進行農殘指標抽檢。這種檢測方式結果較為精確,能快速檢出蔬菜、水果、糧食、茶葉、水及土壤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脂類農藥殘留,F在北京市各級農業(yè)檢測中心、工商部門、生產基地、農貿市場、超市、衛(wèi)生、環(huán)保、學校等,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這種儀器。
  用速測儀檢測一個蔬菜樣品需要30分鐘至40分鐘左右。但限于條件,只能是抽檢,想要全部覆蓋檢查是不現實的。比如葉菜,每個抽取1公斤樣品(記者注:1公斤油菜大概有一二十棵的樣子),全部切成小碎丁,用試劑浸泡之后提取并加入檢測酶。放入儀器,指標就會顯示出來。使用的是通用的“酶抑制率檢測法”,低于70%的為合格,該檢測員解釋。
  抽檢是按照蔬菜的品種進行,用篩查式檢測。首先是定性,先用快速檢測儀器,沒問題就通過。如果有問題或出現超標的情況,再用定量檢測儀器,對含有農藥的品種、含量進行具體檢測。
  因為蔬菜的來源地不同,所使用的農藥也不同。就目前朝陽區(qū)蔬菜市場的情況來看,本地生產的蔬菜只占蔬菜市場的百分之十幾,其他都是外埠進來的菜。
  “哪個省的都有,用的農藥也不一樣!鄙鲜鰴z測員說,“大洋路批發(fā)市場占整個北京市蔬菜批發(fā)總量的36%,全國各地的菜都有。往往是外埠進來的菜問題比較多!
  “同時,蔬菜種類不同,檢測內容也不盡相同。水生植物藕、茭白就需要檢測重金屬含量,與其他蔬菜不一樣。重金屬的檢測技術含量相對較高,對儀器、人員素質的要求更高。由于儀器價格昂貴,很多普通小檢測站是沒有配備的!痹摍z測員告訴記者。
  標準一樣 執(zhí)行不一
  而據記者了解,果品與蔬菜所屬主管部門又不相同,屬林業(yè)部門監(jiān)管,檢測的內容也不一樣。一個蘋果除了涉及農藥殘留,可能還會有糖分含量等檢測內容。而由于農藥揮發(fā),溫度、時間、空氣、濕度、儀器誤差可能都會影響檢測結果。
  至于植物檢疫標準,果實、種子的檢測與葉菜又不一樣。全國不同地區(qū)的蔬菜調配也包含檢疫環(huán)節(jié),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些病蟲害物種沒有天敵,能在不同地區(qū)快速繁殖。而對這些物種的檢疫內容,各地又不盡相同。
  這位檢測員對法治周末記者強調,就農藥殘留而言,全國范圍來看,檢測標準是統(tǒng)一的,但監(jiān)管力度可能參差不齊。農藥殘留主要有兩個選擇性標準,即國標和行標(農業(yè)行業(yè)標準)。全國各地執(zhí)行的應該都是統(tǒng)一的。所謂選擇性標準,就是蔬菜檢測達到了其中一個就是質量合格的,因為兩個標準原理相同。
  但檢測中的實際主要問題是,限于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等方面的原因,只能做到抽檢,無法做到完全覆蓋。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目前,蔬菜的安全檢測有定性檢測和定量檢測,前者只能檢測農藥總量是否超標,無法查出農藥種類;而后者可以精確到農藥的種類和含量,但每個瓜菜品種每次檢測費用高達2000元。
  標準長期不更新
  某品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檢測室的小劉從事“蔬菜安檢”工作近5年了。每天早晨7時30分開始,小劉和助手就要抽檢芹菜、小白菜、西紅柿等20多種蔬菜。
  小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,檢測主要采用酶抑制率方法。對蔬菜抽選結束后,在檢測室使用蔬菜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進行檢測,主要檢測蔬菜里是否含有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。整個檢測過程模仿人體對農藥的反應,通過加入專用酶、底物、顯色劑及提取試劑的過程,得出酶抑制率的數值。如果蔬菜的農藥殘留標準達到酶抑制率70%以下,就說明蔬菜農殘標準合格;如果達到酶抑制率70%以上,檢測員們至少會再做兩次以上的重復檢查。如果經過檢查依然超標,他們就會將超標蔬菜實行銷毀處理,以確保上市蔬菜的安全。
  除了檢測設備,該基地還有一套農產品安全追溯系統(tǒng)。安全生產標簽可以追查農產品的種植號、地塊號、投入品使用、采收時間等安全信息。消費者可以通過短信、電話及網絡等查詢方式追溯農產品信息。
  山東壽光蔬菜產業(yè)集團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,異地上市蔬菜必須經過包括基地自檢、市場速檢、上機檢測、檢驗檢疫局監(jiān)督、當地檢測至少5道安全關。其實蔬菜還在采摘階段就已經有監(jiān)管部門介入檢測了。
  但畢竟,合格的蔬菜是種出來的,不是“檢”出來的。
  有媒體報道,我國允許的“農殘”量要比歐盟和美國高出數倍,而這都源于標準滯后!皹藴手疇幘褪抢嬷疇!敝袊M者協(xié)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說,往往標準低一點,就有大量企業(yè)被放進去,而標準一高,一些生產能力落后的企業(yè)就會被淘汰出局。而我們的某些標準恰恰是遷就了一些落后企業(yè),質量不高。
  記者在國家標準網上查詢,現在使用的蔬菜農藥檢測標準是2004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蔬菜農藥殘留檢測抽樣規(guī)范。也就是說,現在使用的還是8年前的標準。
  此前曝出的蔬菜重金屬檢測缺失、出口、內銷蔬菜檢測“內外有別”等事件,突出反映了標準滯后的問題。
  事實上,我國的標準化法1989年開始實施,形勢早已發(fā)生變化,標準化法修訂工作開展近十年,目前新法仍未出臺!稑藴驶▽嵤l例》也明確規(guī)定:標準實施后,制定標準的部門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時進行復審。標準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5年。遺憾的是,有些標準長期“原地踏步”。
  邱寶昌解釋說,制定一個標準,需要大量的數據收集及論證,費用較高,而國家對此補助有限,不少花費往往是企業(yè)贊助,這樣造成的結果是:一是“更新”慢;二是摻雜了企業(yè)的“意志”,有些企業(yè)就成了低標準的受益者。
農業(yè)需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農藥需要可持續(xù)營銷!

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 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