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資人分享:習慣了得到,忘卻了感恩 [復制鏈接]

二維碼

挺:0 | 貶:0 | 收藏: 0 | 閱讀數:4364 | 回復數:0

發(fā)表于: 2012-10-27 09:18:40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1#
跳轉到指定樓層
       媽媽為孩子付出了一生,只為到老得到養(yǎng)老院式的“回報”,社會曝光太多的故事與現實,讓逐漸老去的媽媽心灰意冷,多少孩子只習慣了得到,忘卻了感恩與回報。
  如今的孩子們,都認為愛是一種傳遞,就像河水從上向下流動一樣,是的,愛是一種文明、一種文化,是在傳遞,需要傳承,可孩子們忽略了愛其實也需要回報。

  如果“愛”在經濟學者的眼中,也按資源去看待,她最大化的收益與價值在哪里?首選是投資回報率,其次才是愛的綜合社會效益。
  我們活著活著,就只習慣了得到愛,而忘卻了感恩愛,更談不上多少回報愛。
  也許是生活所迫,就像同事間的對話那樣。同事說,整天忙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?我說,周圍全是忙人,人的生活就是在應付著忙!
  也許是淡漠,我們只是習慣了一些東西。就像那個故事:
  甲一直愛護乙,自己的饃一直分給乙吃,這樣持續(xù)了很多年。可有一天,甲將饃分給了丙吃,于是乙不高興了,想不通,與甲大吵一架,從此絕交。其實乙忘記了饃其實是屬于甲的,從來都不是自己的,又何苦強求甲要一直分給自己。
  愛,在乙的眼中慢慢變成了習慣,是應該這樣的,慢慢也就沒有了感恩。沒有了感恩,也便開始疏忽與應付,被冷卻的愛當然也會轉移。
  當父母把愛給了我們,我們在傳承方面把愛傳遞給下一代,可我們本身沒有做到“最大化”的回報愛,所以我們并也不期望孩子們來回報我們。
  這看似是一個良性的傳遞,可不是一個完全的傳遞。因為我們沒有去盡可能地回報愛,孩子們也會學習我們,對回報愛有些漠然。這種單邊兒傳遞,缺乏上下互動的“愛”,只是“一廂情愿”,如今也是個“一廂情愿的社會”。
 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單邊的愛,讓我們養(yǎng)成了“習慣得到”的習慣。
  有一年,很熱的夏天,一隊人出去漂流。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時候,把拖鞋掉下去了,沉底了。到岸邊的時候,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,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。
  于是,女孩兒就向別人尋求幫忙,可是誰都只有一雙拖鞋。女孩心里很不爽,因為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,而只要撒嬌就會得到滿意地答復?墒沁@次卻沒有。她忽然覺得這些人都不好,都見死不救。
  后來,有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,然后自己赤腳在那曬得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。還自嘲說是鐵板燒。女孩表示感謝,男孩說:“你要記住,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。幫你是出于交情,不幫你是應該!
  女孩記住了男孩的話,自此以后學會了對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,并給以更大的回報。
  很多時候,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好。一開始,感激不盡。可是久了,便是習慣了。習慣了一個人對你的好,便認為是理所應當的。有一天不對你好了,你便覺得怨懟。其實,不是別人不好了,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。
  習慣了得到,便忘記了感恩。孩子與父母,員工與老板,老板與員工,不也是這樣嗎?
       我希望我們農資人朋友,多一些學習,多一些感恩,多一些感動!

我們都是好樣的!本內容來自中國農資聯盟農資論壇744v.cn

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 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