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防治豆類斑背安緣蝽 [復制鏈接]

二維碼

挺:0 | 貶:0 | 收藏: 0 | 閱讀數:3412 | 回復數:0

發(fā)表于: 2012-4-22 15:14:35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1#
跳轉到指定樓層
癥狀:
  斑背安緣蝽Anop10cnemisbinotataDistant屬半翅目緣蝽科害蟲。國內分布廣泛,在山東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福建、江西、西藏等地均有發(fā)生?梢詾楹Υ蠖、紫穗槐等植物。
  為害特點以成、若蟲吸食葉片及嫩枝、莖汁液,致葉片變黑、嫩芽枯萎、豆粒萎縮,嚴重影響品質和產量。
  形態(tài)特征成蟲體長20-24mm,兩側角間寬8mm。黑褐色,被白色短毛。頭小,頭頂前端具l短縱凹。前胸背板中央具縱紋;側緣平直,側角鈍圓。小盾片有橫皺紋。前翅革片棕褐,膜片煙褐。體腹板赭褐或黑褐。雌蟲第3腹板中部向后彎。雄蟲第3腹板中部向后擴延近第4腹板的后緣形成橫瘤突;后足腿節(jié)粗壯彎曲,內側近端擴展成l三角形齒,后足腸節(jié)內側端部呈小齒狀。
  該蟲與紅背安緣蝽很相似,與紅背安緣蝽的區(qū)別是體小,腹部背面黑色,中央生淺色斑點2個,雄蟲后足腿節(jié)基部無突。
  病原:
  長江以北年生1代,長江以南年生2代,以成蟲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葉下越冬。翌年4月中、下旬開始活動、交尾,5月上旬-7月中旬產卵,6月底-7月下旬成蟲陸續(xù)死亡。第1代若蟲從5月中旬-7月底孵化,6月中旬-8月底羽化為成蟲。7月上旬-9月上旬產卵,8月下旬-9月中旬成蟲陸續(xù)死亡。第2代若蟲從7月中旬-9月中旬孵化,8月下旬-10月下旬先后羽化,11月陸續(xù)進入越冬狀態(tài)。成、若蟲常群集在嫩莖或豆莢上取食,遇驚墜地,有假死性。雌成蟲產卵于莖稈及附近的雜草上,聚生橫置,縱列成串。每雌可產卵40-85粒。
  防治方法:
 。1)因地制宜選種抗蟲品種。
 。2)冬季結合積肥,清除田間枯枝落葉,可消滅部分越冬蟲源;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,可以減少成蟲落卵量。
  (3)利用成蟲遇驚墜地的假死性振落捕殺。
  (4)藥劑防治。在成蟲、若蟲為害期,可采用廣譜性殺蟲劑,均有毒殺作用。
  必要時噴灑50%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25%殺蟲雙水劑400倍液、2.5%溴氰菊酯乳油2000-2500倍液、10%多來寶膠懸劑1000倍液、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-l500倍液、90%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、50%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、50%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,防治效果均良好,但要注意交替用藥,防止害蟲抗藥性的產生。
中國農藥信息網
除草劑

快速回帖 使用高級模式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 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